地點: PMQ 元創方,2樓,智方(Qube)
一條連繫注定墜入愛河二人的紅線,千百年間在中、日、韓地區傳頌不斷。纖幼的紅線脆弱之餘卻擁有無可抗拒的威力。當設計遇上生物科技,會為紅線姻緣傳說帶來怎樣的現代演繹?
蘊含愛情荷爾蒙——「催產素」的發光絲線,由日本藝術家交棒到香港建築設計團隊,縈繞交疊成為一座由亙古情感搭建而成的愛情神社。神社作為一個信仰與願望、情感和目的交織的場所,大家可以在月光般的燈光設定之中,反思社交距離下情感和牽絆的意義,及生物科技如何將過去的傳說帶到不遠真實的未來。
地點: PMQ 元創方,地面廣場
近年室內抱石運動(bouldering)興起,令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多樣化的攀石運動。相對於傳統室外攀石,室內抱石容許更多傾談交流的空間——不論是攀爬路線及形式,還是輔助的體能訓練,其中不止是意見交流,更是同行者之間的鼓勵與陪伴,亦是攀爬者突破自我界限的最佳動力。
此實驗性的裝置體驗,搭建出一個展現並探索「同行」與「鼓勵」力量的空間:究竟共行扶持是否比一個人默默忍耐堅持,來得更有力量?為了讓大家更容易親身感受,團隊以攀石運動最簡單亦最常用的「垂吊」練習方式,讓來者參與肌力與耐力的挑戰,同時了解自身與攀石愛好者及專業運動員體能上的分別。團隊希望以藉著這一個簡單的挑戰,令大眾發掘更多身體「有用」的地方,測試「同行」與「鼓勵」對自我表現的「有用」與「無用」之處。
地點: PMQ 元創方,地面廣場
語言如同音樂,均暗藏旋律。不同語言各自擁有不同的韻律模式,例如英語是等時語言,以重音決定音節長短;粵語則是音節定時語言,每個音節的長度相同。這些不同的語言韻律模式,令我們說話時帶有一種不自覺的音樂感。
地點: PMQ 元創方,地面廣場
這是一間咖啡店,一次實驗,一場表演。觀眾(顧客)通過購買咖啡來參與這件作品,就像平常到咖啡店一樣。
在一般的咖啡店,設計只是輔助,咖啡才是主角。這間咖啡店則嘗試將設計從背景帶到前景,叫人注意設計如何塑造我們的經驗,以至世界觀。
地點: PMQ 元創方,A座地面,SG03-SG07
字體版式有無用?
T–11是一家探索字體和文字編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發揮作用的便利店。 T–11展現了平面及字體設計師為不同的閱讀情況而設計時所作出的各種決定。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設計決定是如何影響著讀者的觀感,以及怎樣影響溝通上的效率和有效性?我們邀請作為讀者的你,告訴我們你對字體和版式的偏好,從中提出在閱讀印刷品、屏幕和標牌時所出現種種視覺問題。
地點: PMQ 元創方,A座地面,SG03-SG07
Lucy McRae是一位科幻藝術家、電影製作人、發明家和身體建築師。她的作品探索身體、美貌、生物科技和個體的極限,推測人類未來的生存狀態。她的創作媒介涵蓋裝置、電影、攝影、人工智能和食用科技。她一直致力探索科學和新科技在重新設計身體的進程下,對文化和情感的影響,被視為是這領域的思想領袖。藝術是她映照及激發意識形態和道德觀、探索「我是誰」和「未來」的媒介。
地點: PMQ 元創方,地面廣場
在疫症期間,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對機械人的需求急劇增加,它幫助我們減少人與人的接觸,降低傳播風險。 機器人可進行場所清潔之餘,亦可取代部分客戶服務工作。日常生活中對機器人的需求日增,且似有不可逆轉之勢。
地點: PMQ 元創方,A座,5樓,S510
在廣播頻譜中,FM108是個無用的頻道。沒有說話,也沒有迴響,卻為作品提供了對話的可能。
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虛幻而不可觸,隨時間而變化莫測。無論怎樣調較距離、力度、深度,上一刻的傾心,也可轉眼化成陌生。面對無從掌握的感情波動,或者我們可以在頻譜的轉換中找到慰藉。
「聽」一段訊息,「尋找」一個訊號,和對方乘上搖搖板裝置,在起伏之間調較頻率。在無用的FM108,你會聽到──
地點: PMQ 元創方,地面廣場
後工業革命的現代社會,生產技術大多以精確、穩定、耐用為前提。工業化生產的關節結構產品,造工精準且應用廣泛,但似乎缺乏了一種人性化的韌性、彈性和緩衝能力,同時也忽略了活動能力融合的可能性。而骨骼的形狀功能,正正能夠補完這缺憾。
骨骼是哺乳類動物和人類的基礎支撐結構,有著獨特的形狀以控制特定的活動軌跡——我們能否通過設計手段,重現骨骼的關節形狀功能?《接骨木》以此為起點,精簡骨骼的結構,並加上工業五金配件技術,以重現肌腱和肌肉的功能。設計以廢木為骨幹,透過將關節結構加工並重新接駁,給予木材一個新的結構可能性。《接骨木》是一個模仿骨骼關節活動的藝術裝置,如生命體般,隨時間而改變痕跡。
地點: PMQ 元創方,地面廣場
在deTour,我們把對銅鑼灣店的想像,發展成以店舖設計的方式探索城市的細小空間——有空間就有聲音,我們應如何善用城市空間,把握在生活中發聲的權利?
以46平方呎空間為單位,我們測試及研究城市中不同的位置,並以實體的商店空間來展示城市的可能性;同時亦透過不同的工作坊及活動,讓空間聚集人群,成為「場所」。
地點: PMQ 元創方,A座,5樓,S504
充滿競爭的社會使人進步,但亦帶來壓力。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有時使人迷失,質疑自身的存在和價值。
我們作為獨立個體,被生命中不受規劃、時被忽略的事物所塑造,形成真實的自我,有時更生出緣分。即使這些當下和連結十分脆弱,但只要活著,新的自我將會顯現,新的緣分會產生,固有的自己亦會被超越。這些亦是我們作為獨立個體,唯一真實存在的證明。
活著,我們將見證自己圓滿的當下。
地點: PMQ 元創方,A座,5樓,S502
大衛把歌利亞的頭髗砍下,因為人們需要一個傳奇;大衛被米開朗基羅以白色大理石之姿復活,因人們需要一個完美的代表;大衛由教堂頂樓轉移到佛羅倫斯市政廳入口,因人們需要不畏強權的精神;大衛的頭像最終也被割下並不斷複制,因人們需要學習素描的道具⋯⋯
地點: PMQ 元創方,A座,5樓,S507
《虛森工作室》以混合現實的方式,推測現場工作模式的未來形態。鑑於疫症的爆發,它促使我們重新評估我們未來的生活同工作方式,發掘「在家工作」的可能性。提案以日本的「shinrin-yoku」(森林浴)為藍本,利用混合現實將自然帶進石屎森林,將每個人的家變成一個多功能的多維空間。它以長時間工作的居住者為目標用戶,重新建立他們與家的連繫。乏味的工作程序,在這裡變得更直觀和實際,從而重新定義人們在工作中使用空間的方式,以及工作空間的意涵。
地點: PMQ 元創方,A座,5樓,S505
在日常生活中廣東話「嘥氣」泛指沒有用,多餘的舉動。充氣物品的應用一般給人一種「玩具」「即棄」的印象 (如氣球、吹氣城堡、打氣棒等),多數從表面看來就是可有可無的短暫娛樂品。作為非主流的充氣結構在功能角度多數難登大雅之堂,普遍大眾既定印象認為充氣結構在設計或工藝上甚至是接近冇用 - 嘥氣。光映遊器正正要打破充氣結構的既定框架,透過想像與研發、發揮充氣品更多可能性。作品以光和可動的充氣結構設計所構成的互動裝置,把普通、無形的空氣轉化為裝置的形狀和動態。與裝置的「嘥氣」互動,這種輕巧的氣動技術背後蘊藏巨大發展潛力。
光映遊器以十五組氣動發光結構所組成,以三層放射形態排列在牆上。結構以輕巧的充氣元件作為基礎,配合電腦程序控制的氣泵、燈和感應器等,組合成一套透過調節不同充氣層的氣流量來控制動態的燈光互動裝置。氣動結構連接場地電子感應器與參觀者作出互動,按參觀者動態分別作出「潛」「曉」「露」三種狀態。 在不同的互動狀態中展現氣動結構的高度機動性能,從看似「冇用」的充氣物投射出未來建築,舞台甚至產品照明設計的可能性。只要運用得宜,這種輕巧、優雅的電子充氣技術,在不久將來不再淪為「嘥氣」之物。
地點: PMQ 元創方,地面廣場
《蕩漾之間》邀請遊人靜下來,騰出有(冇)用的時間重新充實自己。創作者希望利用這個世界的基本元素——時間、空間、光線和我們的個體,創造一個讓人聽到內心聲音的空間。作品以簡單的幾何學形態建構出一個親密而私人的空間,勾起我們孩提時期的經歷:盪鞦韆時的愉悅,仰望藍天時的敬仰,捲在被窩時的安全感......
外表看似封閉的立方體,與內在虛無寬廣的球體交接。東西立面虛實交替,就像我們忙碌生活中的二元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