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講座
給世界寫一首地圖詩
地面廣場,G/F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7:30 - 18:30
語言
粵語
網上登記
大眾通常都認為地圖準確和科學化,事實上,地圖內容及其製作很大程度來自推測和創造,正如James Corner說過:「製圖(mapping)可能是所有設計過程中,最具創意的行為。」 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都會透過製圖,去探索和再現城市及其生活中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價值。
是次講座,創意團隊將分享他們正於中國順德進行的藝術造村項目,如何通過製圖在村落進行創意研究,以及如何發展出一個既可行又創新的村落升級規劃方案。
講者
楊建邦 (littleurbanmountain|首席設計師)
楊建邦,生於香港的建築師。2011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Bartlett建築學院,並獲得年度最佳設計優等學生獎,同年更獲《Blueprint Magazine》選為眾多畢業展的「最佳作品之一」。曾在英國工作,參與過倫敦、牛津及愛賽特的建築項目。2014年成為英國註冊建築師。2011至18年在國際知名的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香港分部工作,參與過的項目包括:中環美利大廈酒店、海運碼頭擴建工程及武漢城市規劃。楊氏亦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擔任建築設計講師,於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作客席評論人。
楊氏近年積極發展其建築美學,最近更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深圳創意設計新鋭獎2017。他是littleurbanmountain小市山設計的創辦人及負責人,專注於建築、室內設計及藝術工作。另外他的作品更入選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繪圖獎,於2017-18年間在柏林及倫敦Sir John Soane’s 博物館展覽。亦分別在俄羅斯ArchiGraphicArts繪圖比賽及帶領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三人團隊於西班牙的靈活房屋設計比賽獲特別表揚獎。
講者
陳啟恩 (Crevice Design Ltd | 創辦人及總監)
陳啟恩是Crevice Design的創辦人。他分別於2012及2014年獲香港理工大學環境及室內設計副學士及學士學位。在學期間,獲其導師阮文韜助理教授聘請為「元新建城 | 建築及城市設計有限公司」之設計師。陳氏曾參與不同社會設計項目,包括無止橋慈善基金之中國項目(2011及2012)、排檔藝術嘉年華工作坊(2012)及藝綻公園(2014)。
2014及2015年,陳啟恩跟隨理工大學副教授葉長安共同策展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學院之年度旗艦項目。曾獲上海同濟大學頒發獎學金。陳啟恩對於永續室內設計及家具設計有很多創意想法。他以回收物料製作展覽攤位及展架,向社會提倡及推廣環境保護。
講者
黎慧儀 (田邊藝術研究所|創辦人 / 藝術家 / 農夫)
黎慧儀是本地環境藝術家,其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為藝術與環境之關係,作品涵蓋在地環境裝置、畫作及參與式藝術。黎慧儀現居於荔枝窩村,以耕作(尤其大米種植)探討其藝術主題。
講者
賴閃芳 (Artelier|創辦人及戲劇顧問)
賴閃芳畢業於英國艾賽特大學舞台實踐藝術碩士,曾跟隨Phillip Zarrilli 學習其身心合一訓練法。亦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讀德文、文化研究及藝術史。其作品曾於英國利物浦、曼徹斯特及波蘭發表。
賴閃芳目前擔任劇場及現代舞蹈創作之戲劇文學指導。近作包括香港話劇團《紅》及《安・非她命》、香港藝術節《隅》,並為香港國際節黑盒藝術節(西九文化區及香港話劇團主辦)擔任戲劇文學指導。2018年,她為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於大館上演之作品《遙感城市》擔任導演助理。
策劃
littleurbanmountain
Facebook : @littleurbanmountain
Website : https://www.littleurbanmountain.hk/
littleurbanmountain 是一所年輕的設計工作室,在香港專注於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藝術創作。成立於2017年,開始時參與了一些與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建築相關的項目,現在工作室已為客人設計了從精品咖啡店到公共裝置藝術的作品。他們的設計理念是從各方專門領域聚集人才進行創作,從而令有趣、具實驗性及可持續性的設計,不論規模大小,都得以實現。
設計講座
伴我行:《動畫醫神》電影放映會
地面廣場,G/F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9:00 - 21:00
語言
英語對白,中文字幕 | 放映後分享以粵語主講
網上登記
活潑的歐文在三歲時突然不再說話,完全淹沒在自閉症中,除了迪士尼動畫,沒有其他東西能吸引他的注意力。直至一天,爸爸看到《阿拉丁》中那隻鸚鵡的手偶,利用它跟歐文說話,他竟然開口回答,家人終於找到與他溝通的渠道。
金像紀錄片導演羅渣勞斯威廉斯,根據得獎記者榮恩蘇斯金的著作,以動畫及紀錄片形式刻畫自閉症男孩透過迪士尼動畫與世界重新接軌的成長故事,引證電影改變生命的魔幻力量。
榮獲辛丹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紀錄片組)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導演 :羅渣勞斯威廉斯
演員:歐文蘇斯金、歌妮莉亞蘇斯金、華特蘇斯金、榮恩蘇斯金
片長:92分鐘
放映後設分享會。
講者
李靈津 (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 | 主席)
李靈津於美國考獲「藝術學士學位」,以及「藝術心理治療 碩士學位」。更擁有「註冊藝術治療師」「美國國家專業輔導師」和 「美國國家臨床心理輔導專業」的執照。在心理治療及輔導專業方面的資歷和臨床經驗,成績優異,均被國家級的專業組織認授和肯定。李靈津是現任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主席及香港大學榮譽講師。
設計講座
由實驗到實現 – 藝術都市
地面廣場,G/F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6:00 - 17:00
語言
粵語
網上登記
如何把創新的理念和藝術,帶到現實的香港社會中?
游藝藝術平台致力成為藝術家和社會的連繁。是次分享,游藝將聯同藝術家分享把藝術帶進社區的經驗,與及藝術在香港的「生存之道」。
講者
鍾宇晴
80後鍾宇晴(Steph)為MobArt游藝創辦人,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及管理系。
起初,因著對藝術的興趣,Steph常會到訪各國名地的美術館和藝術博覽會;由於沒有任何藝術學歷及背景,Steph發覺當身處在展覽場地時,總會帶著「局外人」的身份,因而激發了她創辦MobArt游藝,目的是將藝術帶給人們,將藝術注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邊兼顧金融工作,一邊秉持對藝術的熱誠,在這十年間,Steph並沒有一刻卻步,積極要建立藝術和生活的橋樑,擴展能令創意產業綻放的空間和機會。
展望將來,MobArt游藝會繼續努力提升大眾對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使藝術成為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宣揚生活上與藝術連結。
講者
英文瀚
英文瀚修畢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後,積極以多重身份參與不同形式的藝術發展項目包括插畫、舞台設計、藝術教育並參與幕前工作等。
英氏熱衷視覺藝術,鑽研別具個人風格的字體設計,以鮮艷顏色及Pop art的藝術元素融入作品,其創作有一種令人會心微笑的感染力。曾分別獲香港藝術節及香港教育大學X保良局Art@School邀請為藝術家參與合作及獲邀第四十三屆香港藝術節為本地藝術家。
英氏與多個藝團及品牌合作教育、創作及舞台設計包括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海洋公園、香港藝術節,TVB,K11、Heineken、Artifier等。近期舞台設計作品有香港海洋公園威威劇場《威威列車奇遇》等。另為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獲邀參與樂坐其中計劃,與團隊為佐敦谷公園設計一系列的藝術休閒椅子。
個人創作則獲邀為國際金融中心為天台花園平台進行藝術創作,另曾赴臺灣為歌唱學校及於香為餐廳作壁畫創作等。英氏熱衷教育,曾於教育局X香港藝術節教育講座嘉賓演講,並於不同大中小學舉辦多場關於藝術教育的講座等。
近年獲多個媒體以藝術家身份作個人專訪及西洋書法專訪包括無線電視、有線電視文化藝術節目、香港電台及香港01、經濟日報、100毛、METROPOP、CUP MAGAZINE 、ADFOCATE等。
講者
宏禮豪
香港土生土長的Neil是本地的壁畫藝術家及插畫師,手藝自學而成,他於2017年起辭去時裝廚窗視藝設計工作,全心全意走上壁畫藝術創作之旅。奪目的視覺藝術,將客戶及觀眾帶入他充滿創意與色彩的思想世界。他深受日本潮流文化與藝術影響,作品以抽象的線條、圖案、字藝、色彩、拼貼等手法,創造出一幅又一幅觸動人心的作品。
講者
黃志豪
香港插畫家,於香港理工大學多媒體碩士優等成績畢業。
視寫生為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希望以畫筆記錄身邊的事物,帶出香港的文化特色。2015年成立插畫公司Noble Sketchbook,除了商業插畫與壁畫外,曾參與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的社區藝術項目"城市閘誌",把舊區店舖的故事呈現在鐵閘畫上。也有參與"大館"(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活化工程,把大館與香港警隊歷史以壁畫形式呈現出來。
策劃
游藝
Facebook : @mobartgallery
Instagram : @about_mobart
Website : http://www.mobart.net
「打造藝術橋樑,連結創意社群。」
游藝致力於拓展本地創意藝術環境,支持和培養有才華的新一代,並打造藝術橋樑,宣揚藝術與生活的連繫。
游藝始於2008年,起初希望透過「移動藝術展覽的畫廊」的概念,把藝術帶進公共空間,穿梭於都市之間,注入每個人的生活。他們希望提升大眾對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使藝術成為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促進本地的藝術發展,支持和培養一群年輕而有才華的藝術家。
秉持對藝術的熱誠和理念,他們進一步擴展吸納二百多個藝術家/團體。致力於提供一個龐大的創意網上平台,連繫創意藝術家與私人客戶及企業機構,把更多藝術品呈現給大眾。
近年推出了全新的品牌:DrawOnWall ( drawonwall.com ) 。致力把手繪壁畫引進到不同起居、商業和公共空間,希望藉此讓文藝氣息在香港慢慢植根,成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養分。他們與藝術家緊密合作,致力讓本地擁有創意天份的人才發揮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