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
完美的失敗
地面廣場
30.11 09.12
勝固欣然敗亦喜,「Trial and Error」的過程未嘗不是快樂泉源。歡迎把不同重量的石子載到車上,但裝置只允許特定重量的車子通過,車子過輕或過重都會令其飛出賽道或者撞車解體,成功機率只有0.001!但99.9%的失敗,仍然可以帶來樂趣,只要你勇於嘗試。
創作單位
KaCaMa Design Lab
Facebook : @KaCaMaDesignLab
Instagram : @kacama_design_lab
Website : http://kacama.hk
KaCaMa Design Lab專長於永續設計:一種仔細考量過社區與環境因素的設計方案。團隊工作範疇包括產品設計及開發、品牌包裝、活動策劃等多元化項目。近年亦積極參與社區合作及改善公共空間的計劃,希望透過設計,帶動社區互動及關注環境保護議題。
創作單位
thecaveworkshop
Facebook : @thecaveworkshop
Instagram : @thecaveworkshop
Website : http://www.thecaveworkshop.com
thecaveworkshop成立於2010年觀塘工業區,為本地一個新晉設計創意團隊。有別於一般商業設計公司,七位成員分別來自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及時裝設計等不同專業領域。受傳統歷史及文化所啟發,其設計作品能為問題提供跨範疇、另類新穎的解決方案。
團隊由成立初期設計一系列由再生木製成的實驗性手造家具,至期後創作大型裝置藝術、舉辦木工藝工作坊等,積極在各項社區及公共空間的活動注入創新設計意念。
裝置藝術
O計劃
地面廣場
30.11 09.12
創作團隊借用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奧賽羅》去作一連串的「Trial and Error」實驗:讓觀眾成為主角奧賽羅,去判斷Desdemona曾否背叛他。進入裝置後,訪客會從不同的揚聲器中聽到四個角色的證供,地板上的壓力感應器會因着你的一舉一動而混合出不同聲效和音樂,伴隨你作出最後裁決!
創作單位
IMS (Imaginary Machete Swinger)
Website : http://imaginarymacheteswinger.com/
IMS是一個由研究人員、藝術家和學生組成的網絡,志在透過互相融合及協作建立一個共同學習和創作的氛圍。
裝置藝術
怪房客
Courtyard & Verandah
30.11 09.12
光.影.香港踏足香港一周年,與deTour聯合呈獻由第一屆「光.影.香港」參與藝術家Stéphane Masson 創作的作品《怪房客》。 巨型金魚、古怪動物以及觀眾之即場影像等,一連串帶點瘋狂與魔幻的光影,每晚6時後會投射到PMQ面向地面廣場的窗戶上。帶點超現實的豐富影像,讓沉悶的城市人呼吸一口詩意的空氣,暫時忘卻城市的冷漠。
作品於deTour期間,每晚6時開始上映。
創作單位
Stéphane Masson
Website : http://stephanemasson.fr/
Stéphane Masson素以影像創作,喜歡為生活中平凡的題材加添一點瘋狂和魔幻,以富詩意的風格把日常環境轉化為令人意外的作品。
聯合呈現
裝置藝術
璃竹
天台花園
30.11 09.12
由意大利著名藝術家Pino Castagna所創作,《璃竹》外型有如一叢叢竹子,但卻主要以威尼斯馳名世界的Murano玻璃工藝製作。竹子在中國以至遠東的文化裡,都代表著清雅、高潔,高聳的外型有昂然之感,挺拔向天代表不屈,中空的竹節引申為做人氣節。迎風搖曳,竹葉沙沙作響,總能帶給人一點領悟。威尼斯的工藝蘊含中國文化象徵,教人遙想當年馬可孛羅遠赴中國的旅程。
此為「BODW城區活動」之裝置藝術。
創作單位
Pino Castagna
Pino Castagna,1932年生於意大利的Castelgomberto。他於維羅納及威尼斯完成學業,期間掌握了多種質材的技術和知識,包括陶瓷、玻璃、雲石、木、青銅、鋁、鑄鐵、水泥及鋼等。其藝術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以不同質材為實驗,不斷突破各種質材的特性和侷限。他喜歡創作雄偉的作品,並大多都放到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展出,與天然景觀產生對話。
Castagna視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法國畫家德蘭、意大利畫家及雕塑家莫迪里安尼、奧地利雕塑家奧楚及意大利建築師圭里尼等大師的反古典主義風格為模範。他的雕塑往往由主觀意念的創作轉化成與展出環境結合的作品。
Castagna 在意大利及歐洲的重要戶外歷史古蹟辦了多場重要的個人展覽,包括在意大利特倫托的阿爾貝雷宮舉行的個人回顧展,以及1985年於意大利曼托瓦得特宮舉行的主題展覽,為Castagna在國際藝壇建立重要地位。他於第42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在聖馬可廣場河畔展出的作品《航海》(1981),再度確立他的藝術成就。
Castagna的都市空間系列雕塑作品《瀑布》(1991-1992),顯露了他在建築及環境空間的野心。他的雕塑在法國里昂附近的市郊公路上展示、在澤爾梅蓋多教區教堂前的庭園展出(1994)。鋼及水泥雕塑《Monadi》則為了羅馬Villa Glori雕塑公園而創作。玻璃作品《蘆葦》由意大利眾議院收藏,現為眾議院的蒙特奇特利歐宮之當代作品館藏之一(2001)。以穆拉諾玻璃及鋼創作、高達10米之《Venetian Block》,則在西班牙華倫西亞的卡斯特利翁德拉普拉納之Rotonda Maria Rosa Molas中心展出(2002)。
裝置藝術
未知機器
冬青圃, LG/F
30.11 09.12
Bernard Rudofsky 的著作《 我躺著進食》 展示了古代人的另類生活習慣,引發我們去思考生活的更多方式。
《未知機器》連結人與自然,去分享、傳送、探索及了解世界的各種「未知真相」。由鐵架包圍的中心是一個有如心臟的有機空間, 不同的「手臂」延伸形成大小不一的洞口,遊人可隨意探頭看看內裡乾坤,或許會看到一些引人入勝的風景,而人群也就這樣聚集起來——尋覓與透視不同個體的真實面貌。
創作單位
陳柏泉
Website : http://www.chanpakchuen.com/
陳柏泉出生於1990年,201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2016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碩士。於2016年獲九龍倉建築設計基金獎學金,並於2012年獲頒Cliftons Art Prize。
他的創作思考在大數據時代中,空間與人的關係,批判和反思當代社會的癥結。
創作單位
潘子朗
Instagram : @yellowoyo
潘子朗為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2016年碩士畢業生。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喜愛金屬工藝、裝置藝術、獨木舟。
創作單位
方銘謙
建築系碩士,興趣為研究建築與人體的有機結合。
裝置藝術
叮盪
地面廣場
30.11 09.12
這是一個把樂器轉化為空間結構的實驗, 參觀者置身樂器當中,成為樂器的一部分, 聆聽音樂的經驗將被徹底顛覆。 歡迎你坐在這個裝置的鞦韆板上慢慢迴盪,欣賞環繞四周的風鈴音韻, 暫時離開一下急促的生活步代。《叮盪》讓觀眾化成清風,以鞦韆板取代敲板,五音階的風鈴隨着撞擊發光,帶來另類的音樂體驗。
創作單位
叁語設計
Facebook : @trilingua.hk
Website : http://trilingua.hk/
叁語設計由香港設計師陳濬人及徐壽懿於2010年創立。
主要從事平面設計項目,包括品牌創建、展覽設計、文字設計、書籍、海報、電子媒體等範疇。客戶包括西九文化管理局、理工大學、香港大學、城市大學、綠色和平、Ad-lib等等;此外亦經常為本地藝術團體進行設計創作,當中包括香港藝術中心、香港文學館、聲音掏腰包、影意志及香港演藝學院等。
叁語現正積極研究及開發文字及文化項目「香港北魏真書」,以及以文字設計為中心的裝置藝術品。
創作單位
Hanc Design
Website : http://hancdesign.com/
Hanc Design是本地建築師魏忠漢於2014年創立的生活品牌。他也是一位跨領域的設計師,在實木傢俱設計及製作有逾十年經驗,亦是香港理工大學的兼任講師。
魏忠漢希望能夠實現中國的傳統美學,並在香港以至中國的現代生活中讓中國傳統美學得以復興。
創作單位
WEEWUNGWUNG
Facebook : @weewungwunghk
Website : https://weewungwung.com/
WEEWUNGWUNG 在2015年創立,是一家專注網頁及互動體驗設計的香港工作室。工作室一直與平面設計師、藝術家、策展人與企業緊密合作,致力推動具創意的現代瀏覽網站經驗,令品牌與活動在互聯網上躍然呈現。
展覽
浮花
S505 室, 士丹頓 A 座
30.11 09.12
《浮花》,指水中綻放的花朵,是以世上唯一在水上創作的藝術「浮水畫」作主題的展覽。飄浮水面的色圈,以尖器劃過形成千變的紋理。展覽以日式禪風極簡和室設計展示畫作,亦設九格獨立組成的染色大木臺和創作體驗區。
創作如人生,於跌撞中不斷嘗試,失敗何懼!得失回首一場空,享受過程,不枉此生。
創作單位
染樂工房
Facebook : @DyeliciousHouse
Instagram : @dyelicioushouse
Website : http://dyelicious.hk
在2015米蘭世界博覽會被讚美為「世界最美麗的色彩」,就是來自染樂工房(工房)的染色藝術。染藝,是一個過程;每一個簡單的步驟都是細節,配合當代科技,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圖案。其中,工房最為人認識的「廚餘染」,便給予剩餘食材無限可能,讓廚餘與傳統染藝能有驚艷的「合作機會」。
設計團隊堅持製作高質產品,讓染製品能被安心使用,使剩食擁有真正的第二生命。工房會更定時舉辦廚餘染色體驗;只有親自體驗由剩食轉化的染色過程、了解製作背後的工藝,人們才會更懂得珍惜。
染樂工房創立了香港第一所天然剩菜染坊,帶給大家的並不只有染色工藝的趣味,更有企業的社會使命。工房這份對環保及創新的堅持,讓其在2018 Rome Maker Faire 獲得 Solution of Future Food for Climate Change的讚譽。
展覽
大白兔桌上漫遊
S510 室, 士丹頓 A 座
30.11 09.12
《大白兔桌上漫遊》是一個應聲影像投射裝置作品 。
當設計師離開工作桌,一隻隻大白兔悄悄地從糖果包裝蹦出來,在桌上跑跑跳跳。看! 牠們對工作桌上的零食「兔」視眈眈!
觀眾可隨意跟投影互動。嘘! 記得保持安靜,拍掌或大叫都會令白兔們躲回糖果包裝的!
創作單位
盛彥凱
Instagram : @siayk
Website : http://matthewsia.com/
「永遠保持好奇心。對事物的理解,從不流於片面的定義和描述。反之,把熟悉轉化為陌生更讓我更感到興奮。這樣可令我對事物有嶄新的認識及更深的了解。」
盛彥凱是來自新加坡的平面及互動設計師。他剛於倫敦傳播學院畢業,獲得平面及媒體設計(互動及流動影像設計)學位。
展覽
脱 ‧ 色
S512 室, 士丹頓 A 座
30.11 09.12
《脱 ‧ 色》是一個把「Trial and Error」過程實體化的溶岩燈藝術裝置。創作團隊以清水比喻設計師的個人理念,在創作過程所接收到的意見及批評則有如各種顏色。設計師既要保持開放,容許「顏色」混融,亦要把「雜念」過濾,讓思緒不斷流動時,也未忘最初的澄明。
裝置中的溶岩燈代表設計作品的種種可能。它們或許效果不一,未臻完美,但也是獨一無二的。
創作單位
TH Studio (譚偉豪、謝宇軒)
Instagram : @thdesignstudio
兩位年輕建築系畢業生譚偉豪和謝宇軒,畢業後各自忙於工作,流連則樓及工作室。因為種種原因,漸漸忘記讀建築的初衷。為了保持對設計的熱誠,為了重拾讀書時的衝勁,為了實現學生時的夢想,他們再次走在一起,互相交流意見,混合創意和經驗,擦出新火花。
展覽
設計城市:都市未來實驗室
S603 室, 士丹頓 A 座
30.11 09.12
實驗性未來讓我們瞥見未來都市及城市環境發展的種種可能。展覽空間會由作品展示及公眾參與的設計活動組成,期望激發更多關於香港都市發展的討論。
展覽將展出澳洲斯威本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室內設計學生的作品。以「Melbourne 02068: 設計未來」為題,學生會發揮想像,把50年後城市空間的狀況呈現在觀眾眼前,他們的作品亦會探索設計如何能引發改變。
公眾參與部分則會展出以「Hong Kong 02068」為題的作品,作為由該校同系碩士生香港遊學之旅的回應創作。
創作單位
Dr. Samantha Edwards-Vandenhoek (計劃及工作坊聯合策劃)
Instagram : @swinburne_design
Samantha Edwards-Vandenhoek 博士是數碼媒體藝術家、設計師及教育家。Samantha的研究關注及提升在地化教學對社會幸福、歸屬感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為教育家,Samantha 相信設計學生要多參與社會、政治及環境事務,培養同理心,才可體現視覺傳意的力量,成為改變現今社會的創作及設計者。於2011及2015年獲頒年度傑出教學及社區參與獎。
創作單位
Bridgette Engeler (計劃及工作坊聯合策劃)
Bridgette Engeler 是教育行動家,致力於策略設計、創新及前瞻,亦是澳洲斯威本理工大學的設計碩士學位科主任。Bridgette 經常與業界及不同機構合作與未來相關的項目及計劃。作品涵概策略及轉型設計、思辨設計、實驗未來及過渡設計。Bridgett 的研究興趣是策略設計及前瞻之間的關係,以及在設計、生態系統、人類與科技交集所帶來的新機遇。
展覽
移字隨影
士丹頓 A 座地下走廊
30.11 09.12
身為街頭藝術家,SP38喜歡在戶外及公共空間創作,讓作品接觸更多觀眾。
在公共空間創作,能為作品加入多一種層次,觀眾的評語和問題也對創作的結果有一定影響,而創作時與觀眾的緊密連繫同時會為作品注入力量。即席作畫可以探索畫作的短暫性和演變的可能。它同時是一場挑戰:盡情試驗、敢於犯錯、接納瑕疵,──這正正扣連着主題「Trial and Error」。
創作單位
SP38
Instagram : @sp.38
Website : http://www.sp38.com/
以SP38為藝名的Sylvain Perier是來自法國的畫家、街頭藝術家、廣告告示藝術家及表演藝人。生於法國諾曼第Coutances,初期被認為是法國具象自由派運動的一員,現作為國際街頭藝術家而聞名於世,曾於多個國家創作。
展覽
樹‧程‧尋
S211 室, 士丹頓 A 座
30.11 09.12
人如樹木,由初生開始經歷各種障礙,在不斷的錯誤中學習成長。嬰孩在跌撞中學懂走路、求學時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均累積成為日後成功的根基。
這個以樹為回憶載體的裝置,讓觀眾透過觸摸及聆聽一系列舊事物,去尋回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絆倒我們的錯誤。在經歷過後重新細味,牽絆或會轉化成一個個微笑。
創作單位
Mishtar
Facebook : @MishtarLifeStyle
Instagram : @mishtarlifestyle
2010年成立的Mishtar專注於設計融合民族風格的手作製品。
Mishtar一詞是希伯來文,意思解作權力及規則。團隊相信在特定的規範之下,創作仍帶有無限可能。他們希望作品能令更多人留意生活中的樂趣,從而以「生命影響生命」。
團隊製造的捕夢網包含了不少民族元素和天然物料,由此盼為用家帶來祝福,並引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尊重。
展覽
慢雕塑 — 山水人物
S201 室, 士丹頓 A 座
30.11 09.12
城市如同一個被緩慢修整的雕塑,在發展與再發展中不斷尋找理想形態。創作者受香港作家西西啟發,試圖將城市景象變為一首立體空間圖象詩。
裝置以文字、音樂、燈光和詩歌交織而成,抽象呈現城市化的過程。浮動的文字從無形到組合成山勢形狀,再發展成類似建築物和摩天大樓的幾何符號。過程將結朿時,未來城市的形態亦出現了,然後呢?
創作單位
楊建邦 (小市山設計)
Website : http://littleurbanmountain.hk
楊建邦,生於香港的建築師。2011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Bartlett建築學院,並獲得年度最佳設計優等學生獎,同年更獲Blueprint Magazine選為眾多畢業展的「最佳作品之一」。曾在英國工作,參與過倫敦、牛津及愛賽特的建築項目。2014年成為英國註冊建築師。2011至18年在國際知名的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香港分部工作,參與過的項目包括:中環美利大廈酒店、海運碼頭擴建工程及武漢城市規劃。楊氏亦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擔任建築設計講師,於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作客席評論人。
楊氏近年積極發展其建築美學,最近更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深圳創意設計新鋭獎2017。他是littleurbanmountain小市山設計的創辦人及負責人,專注於建築、室內設計及藝術工作。另外他的作品更入選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繪圖獎,於2017-18年間在柏林及倫敦Sir John Soane’s 博物館展覽。亦分別在俄羅斯ArchiGraphicArts繪圖比賽及帶領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三人團隊於西班牙的靈活房屋設計比賽獲特別表揚獎。
展覽
青花大盤進行中
PMQ 味道圖書館, H504 室, 荷李活 B 座
30.11 09.12
2018年夏,歐陽應霽來到「瓷都」景德鎮,過了一段繪瓷工匠的生活,在直徑43釐米的瓷坯上繪製了49件青花大盤。瓷盤正面描繪了一個又一個滿臉鬍鬚、眼睛微閉、仿佛有話要說的大叔,代表歐陽應霽關於世道、自我及藝術的體悟。瓷盤背面則是他天馬行空的即興圖案。
歐陽應霽將作品命名為《頭盤》,以從「頭」開始吃的幽默腔調,留下他的美好寄語。
創作單位
歐陽應霽
歐陽應霽,生於香港。漫畫家,飲食旅遊生活作家,飲食文化策展人。
2014年於香港創立「味道圖書館」,2015年於北京策劃「應霽半飽廚房」,2018年於西安策劃「霽在」文化綜合空間,為當代飲食美學生活打造不同場景,提供豐富內容。
2017年擔任國際慢食協會大中華區宣傳大使。
展覽
萬念尋一
S414 室, 士丹頓 A 座
30.11 09.12
逾20,000隻蝴蝶經歷過「Trial and Error」的過程後,被有如神經線的細絲連結在一起。房間中央的椅子代表着人類,而唯一一隻脫穎而出的藍色蝴蝶,藉着外來光源投映到牆上,有若外在事物帶來的靈感與啟示。作品透過空間表達出1與20,000隻蝴蝶之間的聯繫,以隱喻詮釋「Trial and Error」與「靈感」之間的關係。
創作單位
木村奈央
Website : http://kimura-nao.com/
木村奈央於1964年出生,畢業於武藏野大學短期大學部設計理論系,後於該校主要課程畢業。其後受聘於玩具生產商TOMY有限公司(現稱Takara-Tomy有限公司),任職產品設計師。2009年起開始創作「Metamorphosis」系列裝置作品,以大量蝴蝶為主題及素材。除日本外,木村的作品亦曾在多個國家展覽,包括意大利、法國及瑞典。木村獲得2017年意大利拉古納國際藝術獎之特別獎及2018年日本東久邇宮文化褒賞。
展覽
感官都市: 超高密度 vs 公眾私隱
S209 室, 士丹頓 A 座
30.11 09.12
城市過度密集、房屋短缺問題、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展覽濃縮了香港城市空間的種種問題。同時亦會由社會學及空間敘事出發,研究這個城市的公共及私人空間之間的模糊分界。
廿一世紀以來,香港不斷向內在發展,在已經過分擠擁的空間中繼續分割出更多更微小的空間。世界日趨複雜與具有流動性,香港亦然。不斷向內發展的城市肌理亦如是。
創作單位
WE-DESIGNS
Facebook : @WE.DESIGNS.LLC
Instagram : @WendyWFok | @we_designs_llc
Website : http://we-designs.com/
我們為建築界提供創意策略。我們是一群有學識的創意人。
總部設於紐約,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包括:紐約,倫敦,維也納,巴黎,香港和加拿大。公司在巴黎、倫敦、迪拜、溫哥華、多倫多、香港、上海、新加坡、紐約、雅典、威尼斯、布拉格等地均有建築及藝術裝置。我們亦以合作的形式,參與了多個國際建築項目,展覽,工作坊及比賽,如:Harvard Sackler Art Museum (2014), 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2014), Beijing Design Biennale (2013) 及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Imminent Domain”。由Mori Art Museum總監Dir. Fumio Nanjo策展的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Paris (2013), the London Design Festival TENT (2012), Toronto International Design Festival (2012), HKSZ Bi-City Biennale (2011/12), 12th & 13th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10/12), the Shanghai Expo (2010), Athens Fringe Festival (2009) 及Lower East Side Tenement Museum (2004/05)。
我們認為,國際間的虛擬網絡和互聯網平台是一種由本土到全球的合作方法。我們以跨界別的方案設計,超越了傳統的物理空間。而我們亦經常使用視像會議與生意伙伴聯繫。未來的合作模式將不會只局限於建築層面,還包括數碼媒體、廣告、軟件、設計加工等。我們的合作範圍從進行大型文化活動製作,為高端時裝品牌及文化機構設計,到產品研究設計。在新的全球化模式中,我們會致力為建築創立一個更廣的定義。
WE DESIGN TOGETHER ™。
展覽
設計再生:鹹魚
PMQ 味道圖書館, H504 室, 荷李活 B 座
同一事物於不同年代,往往有截然不同的演繹。鹹魚是上一代的佐飯恩物,來到今天卻或多或少成為了不合時宜的食物。
設計師陳韻淇聯同味道圖書館,策動一項讓鹹魚翻生的實驗項目,從醃製過程、形態、包裝等不同的切入點,由當下的設計角度出發,開展一場對鹹魚的全新感觀實驗,重新認識鹹魚。
創作單位
陳韻淇(設計師 及 聯合策展人)
Facebook : @kaychan852
Instagram : @kaychan852
陳氏一直致力開拓提升社區環境的可持續社會設計、創新設計策略及藝術計劃。陳氏近期的合作社區計劃,開放本土公共空間,鼓勵不同社群之間的互動及關注環境問題。
創作單位
味道圖書館(聯合策展人)
Facebook : @PMQTasteLibrary
Instagram : @pmqtastelibrary
香港第一所及唯一一所食物圖書館,以食物作為文化連結,支持、聯絡及連結不同個體、社群及機構。味道圖書館透過創意項目及烹飪工作坊,推廣味道的博大精深及鼓勵大眾重新認識食物。食,從來都不只關於皮囊。
FULL
工作坊
⼀面鯨豚:橡⽪印章工作坊
Verandah S3C, 士丹頓 A 座
日期及時間
1.12 ( 週六 )14:30 - 16:00
16:00 - 17:30
2.12 ( 週日 )16:00 - 17:30
8.12 ( 週六 )14:30 - 16:00
16:00 - 17:30
網上登記
海印以橡⽪印章作環境教育的媒介,與路過的人說說海中的事,並透過繪製、雕刻橡皮印章,更清楚海洋生物的特徵,以及牠們過去、現在、將來所面臨的種種。
工作坊希望參加者可了解鯨豚的模樣及辨識兩者之間的分別。參加者除了帶走橡⽪印章,更可帶走⼀些屬於⼤海的故事。
創作單位
海印
Facebook : @oceanstampsfwte
Instagram : @oceanstampsfwte
2015年在台灣花蓮出生的「海印」有兩重意思:「 海印」顧名思義就是以海洋為主題的印章;海印也代表向著大海的心,為海而瘋狂的人,即「海人」。兩者的粵語發音非常相似,⼈在異鄉特別想家,創作者也十分思念⾃己香港人的身份。
海印以橡⽪印章推廣海洋教育。每個印章都有屬於牠們的故事,可能是我跟牠之前的連結,也可能是地球⾯臨的危機。
「對於⼤海,你的認識有多少?我也沒有很認識,但在製作印章的過程,不斷的尋找及了解,豐富自己。」
FULL
工作坊
日本天然阿波藍染手繩工作坊
H408 室, 荷里活 B 座
日期及時間
1.12 ( 週六 )12:00 - 14:00 (每節30分鐘)
2.12 ( 週日 )14:00 - 16:00 (每節30分鐘)
8.12 ( 週六 )14:00 - 16:00 (每節30分鐘)
9.12 ( 週日 )14:00 - 16:00 (每節30分鐘)
網上登記
天然染料「蒅」(sukumo)由乾燥、熟成和發酵的藍葉產生,SUKUMO皮革使用大約600年前在德島出產的阿波藍(Awa Ai)的蒅制法,是在京都和服染色職人用手染染製的天然藍染皮革。歡迎你來用我們提供的高級SUKUMO皮革,製作一條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皮革手繩。
創作單位
Sukumo Leather
Facebook : @SukumoLeatherPMQ
Instagram : @sukumoleather
Website : http://sukumo-leather.com/en.html
我們希望將日本的天然靛藍染皮革推廣到世界。
工作坊
開放式工作坊 – Paste a Trace! 麻膠版畫工作坊
地面廣場
1.12 09.12
11:00 - 20:00
參加者將學習麻膠版畫(linocut)的基本雕刻及印刷技術,認識如何製作理想的圖案。學員可利用自行設計的圖形或選用工作坊提供之圖形,先在麻膠塊上描出圖形,再用不同的刻刀雕刻出圖像。最後,用滾軸以油墨塗麻膠刻版,把圖案印於紙或布面。
學員可把麻膠刻版帶回家,用我們教導以湯匙及肥皂的方法進行簡單印刷。工作坊將以製作單色或雙色印刷為主,學員可自行變化成多色印刷。
免費即場參加,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毋須報名。
創作單位
Pinacotheca
Facebook : @galeria.postoffice | @Locomotive.kidsculb
Instagram : @a.mori_art | @posterized.eu
Website : https://www.agnieszkamori.com
Pinacotheca由Agnieszka Mori與Anna Zeies成立,是一個以香港為基地的藝術及設計中心。
Mori與Zeies均是創意專業人員,亦份屬好友,相信藝術與創作可以治癒世界。中心為大人及小朋友提供多元化的工作坊,歡迎任何年齡的個人及團體參加。Mori 和Zeies 於波蘭、香港、日本及德國等地累積了不同經驗,注重創意教學及實驗,希望透過創作藝術幫助學生找到美麗的自我。她們深信「Trial and Error」是創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FULL
工作坊
軟石雕塑工作坊
Hub S710, 士丹頓 A 座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4:00 - 17:00
網上登記
石雕是一種減法的藝術,把不需要的部分拿走。每一個動作都包括其中,每一步不論好壞都對完成作品有所貢獻。所以要勇敢踏出每一步,去嘗試、去犯錯,享受寧靜打磨的過程,盡情做好,欣賞最後的成果。
工作坊的參加者將使用一塊約1至3公斤Soapstone原石(另有動物雛形石頭供兒童使用),它是世上最柔軟的礦物(摩氏硬度:1度),易於塑形。工作坊將為參加者提供工作,所需時間約3小時。
1. 導師會介紹石雕的基本知識,並指導參加者擬出雕塑草稿。
2. 參加者會雕刻所需的形狀。
3. 打磨雕塑。
4. 拍照及包裝。
創作單位
軟石工作室
Facebook : @soapstonestudio
Instagram : @soapstonestiKiio
軟石工作室由嚴佩恩創立,2012年她在瑞士跟隨離塑家Axel Zwahlen學習石雕。回港完成學位畢業後,成為語文老師,並在業餘時間在香港推廣石雕藝術。2016年,她開始習茶並將東方美學融入作品,及後以自然山脈為啟發,展現寧靜的世界觀,並以軟石工作室為媒介,希望連结人與自然。本年8月軟石工作室入選台灣文創平台Pinkoi 「香港魂」活動的香港設計100選,將作品與更多人分享。
FULL
工作坊
塗鴉作樂:彩繪滴膠工作坊
Verandah S3C 或 S6B , 士丹頓 A 座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1:30 - 13:30 (Verandah S3C)
8.12 ( 週六 )17:00 - 19:00 (Verandah S6B)
9.12 ( 週日 )11:30 - 13:30 (Verandah S3C)
網上登記
創意是天馬行空的發揮,藝術是審美的過程。運用壓克力顏料盡情塗鴉,尋找混亂中的樂章。邀請大家同來嘗試不同顏色、圖案和質感的搭配調和,分享經過一番試驗和探索後獨有的畫面。配合滴膠工藝,親手篩選最愛的創作成果,製作獨一無二的頸鏈或鑰匙扣。不論你是經驗豐富的畫師,還是單純喜歡畫畫的孩子;是三五知己,或是一家大細,無需繪畫知識,也能從錯誤中取得靈感,體驗藝術帶來的樂趣。
創作單位
手作音樂
Facebook : @shel.crafts.music
Instagram : @shel.crafts.music
手作音樂由Rachel Chan(Shel)於2014年創立。憑着對音樂和手作的熱愛,Shel 將兩者結合,以手繪製作代表歌詞意境的作品。音樂在腦海呈現各樣畫面和色調,牽動人的情感和回憶。
Shel 設計手繪滴膠飾物為主,作品以歌曲或歌詞為題,也提供客製化訂造服務。她亦曾舉辦不同種類工作坊,並在社交媒體分享手作教學、翻唱作品及原創音樂。藝術能聯繫不同群體,Shel希望與大家體驗手作創作帶來的滿足感,同時繼續研究以不同媒介演繹音樂,帶來更有深度的作品。
工作坊
味嚐不可· 鹹魚入饌示範分享會
味道圖書館, H504 室, 荷李活 B 座
日期及時間
1.12 ( 週六 )13:00 - 14:00
2.12 ( 週日 )13:00 - 14:00
3.12 ( 週一 )13:00 - 14:00
5.12 ( 週三 )13:00 - 14:00
7.12 ( 週五 )13:00 - 14:00
8.12 ( 週六 )13:00 - 14:00
9.12 ( 週日 )13:00 - 14:00
網上登記
隨着時代的變遷,食材也會興起和沒落。但有時侯一樣食材的不流行,只是因為大家對它的了解和認識有限。鹹魚,只是可以用來做炒飯和肉餅嗎?就讓策展人Andy Dark與各位一起大膽嘗試利用鹹魚煮出不一樣和不可能的美味!
創作單位
味道圖書館
Facebook : @pmqtastelibrary
Instagram : @pmqtastelibrary
香港第一所及唯一一所食物圖書館,以食物作為文化連結,支持、聯絡及連結不同個體、社群及機構。味道圖書館透過創意項目及烹飪工作坊,推廣味道的博大精深及鼓勵大眾重新認識食物。食,從來都不只關於皮囊。
工作坊
不一樣的擺盤實驗室
味道圖書館, H504 室, 荷李活 B 座
日期及時間
1.12 ( 週六 )15:00 - 15:30
16:00 - 16:30
17:00 - 17:30
18:00 - 18:30
2.12 ( 週日 )15:00 - 15:30
16:00 - 16:30
17:00 - 17:30
18:00 - 18:30
8.12 ( 週六 )15:00 - 15:30
16:00 - 16:30
17:00 - 17:30
18:00 - 18:30
9.12 ( 週日 )15:00 - 15:30
16:00 - 16:30
17:00 - 17:30
18:00 - 18:30
網上登記
漫畫家歐陽應霽將碟子當成畫布,在青花大盤上勾畫出一個又一個頭像,記載他各種體悟。
歡迎大家在味道圖書館裡,利用不同顏色及質感的食材,發揮無盡可能性,放膽擺出屬於你的「美」。
創作單位
歐陽應霽
歐陽應霽,生於香港。漫畫家,飲食旅遊生活作家,飲食文化策展人。
2014年於香港創立「味道圖書館」,2015年於北京策劃「應霽半飽廚房」,2018年於西安策劃「霽在」文化綜合空間,為當代飲食美學生活打造不同場景,提供豐富內容。
2017年擔任國際慢食協會大中華區宣傳大使。
FULL
工作坊
懷舊鋅鐵信箱工作坊
Verandah S6C, Staunton Block A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4:00 - 16:00
網上登記
把充滿人文回憶與地區特色的記號、紋理及印記,利用拓印的方法,於鋅鐡信箱上進行創作,製作獨一無二又富香港特色的信箱。
創作單位
1a 空間
Facebook : @oneaspace
Instagram : @1a_space
Website : https://www.oneaspace.org.hk/
1a 空間自1998成立,由一群香港藝術工作者發起及組
成,是一個非牟利的視覺藝術組織,目標為推動香港及
國際當代視藝的創作及探討,經過多年來的努力,la空
間已發展成香港主要的當代視藝藝術機構之一。迄
今,1a空間已製作及策劃超過一百個展覽和活動,當中
包括國際交流、文化節、社區互動藝術、藝術教育、藝
術賞析、藝術評論和出版。1a空間的營運資金主要來自
資助及捐獻,部份行政費用來自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工作坊
共構城市地標:磚頭噴畫工作坊
Verandah S6B, 士丹頓 A 座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4:00 - 16:00
網上登記
利用香港舊區内的地標、歷史背景或地區文化故事,啟發學員設計能代表城市及社區的圖案,再製成模板,透過反覆重置和排列模板,在磚頭上製作噴畫,以拼砌的方法用磚頭開創這座城市的可能。
創作單位
1a 空間
Facebook : @oneaspace
Instagram : @1a_space
Website : https://www.oneaspace.org.hk/
1a 空間自1998成立,由一群香港藝術工作者發起及組
成,是一個非牟利的視覺藝術組織,目標為推動香港及
國際當代視藝的創作及探討,經過多年來的努力,la空
間已發展成香港主要的當代視藝藝術機構之一。迄
今,1a空間已製作及策劃超過一百個展覽和活動,當中
包括國際交流、文化節、社區互動藝術、藝術教育、藝
術賞析、藝術評論和出版。1a空間的營運資金主要來自
資助及捐獻,部份行政費用來自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設計講座
給世界寫一首地圖詩
地面廣場,G/F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7:30 - 18:30
語言
粵語
網上登記
大眾通常都認為地圖準確和科學化,事實上,地圖內容及其製作很大程度來自推測和創造,正如James Corner說過:「製圖(mapping)可能是所有設計過程中,最具創意的行為。」 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都會透過製圖,去探索和再現城市及其生活中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價值。
是次講座,創意團隊將分享他們正於中國順德進行的藝術造村項目,如何通過製圖在村落進行創意研究,以及如何發展出一個既可行又創新的村落升級規劃方案。
講者
楊建邦 (littleurbanmountain|首席設計師)
楊建邦,生於香港的建築師。2011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Bartlett建築學院,並獲得年度最佳設計優等學生獎,同年更獲《Blueprint Magazine》選為眾多畢業展的「最佳作品之一」。曾在英國工作,參與過倫敦、牛津及愛賽特的建築項目。2014年成為英國註冊建築師。2011至18年在國際知名的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香港分部工作,參與過的項目包括:中環美利大廈酒店、海運碼頭擴建工程及武漢城市規劃。楊氏亦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擔任建築設計講師,於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作客席評論人。
楊氏近年積極發展其建築美學,最近更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深圳創意設計新鋭獎2017。他是littleurbanmountain小市山設計的創辦人及負責人,專注於建築、室內設計及藝術工作。另外他的作品更入選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繪圖獎,於2017-18年間在柏林及倫敦Sir John Soane’s 博物館展覽。亦分別在俄羅斯ArchiGraphicArts繪圖比賽及帶領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三人團隊於西班牙的靈活房屋設計比賽獲特別表揚獎。
講者
陳啟恩 (Crevice Design Ltd | 創辦人及總監)
陳啟恩是Crevice Design的創辦人。他分別於2012及2014年獲香港理工大學環境及室內設計副學士及學士學位。在學期間,獲其導師阮文韜助理教授聘請為「元新建城 | 建築及城市設計有限公司」之設計師。陳氏曾參與不同社會設計項目,包括無止橋慈善基金之中國項目(2011及2012)、排檔藝術嘉年華工作坊(2012)及藝綻公園(2014)。
2014及2015年,陳啟恩跟隨理工大學副教授葉長安共同策展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學院之年度旗艦項目。曾獲上海同濟大學頒發獎學金。陳啟恩對於永續室內設計及家具設計有很多創意想法。他以回收物料製作展覽攤位及展架,向社會提倡及推廣環境保護。
講者
黎慧儀 (田邊藝術研究所|創辦人 / 藝術家 / 農夫)
黎慧儀是本地環境藝術家,其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為藝術與環境之關係,作品涵蓋在地環境裝置、畫作及參與式藝術。黎慧儀現居於荔枝窩村,以耕作(尤其大米種植)探討其藝術主題。
講者
賴閃芳 (Artelier|創辦人及戲劇顧問)
賴閃芳畢業於英國艾賽特大學舞台實踐藝術碩士,曾跟隨Phillip Zarrilli 學習其身心合一訓練法。亦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讀德文、文化研究及藝術史。其作品曾於英國利物浦、曼徹斯特及波蘭發表。
賴閃芳目前擔任劇場及現代舞蹈創作之戲劇文學指導。近作包括香港話劇團《紅》及《安・非她命》、香港藝術節《隅》,並為香港國際節黑盒藝術節(西九文化區及香港話劇團主辦)擔任戲劇文學指導。2018年,她為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於大館上演之作品《遙感城市》擔任導演助理。
策劃
littleurbanmountain
Facebook : @littleurbanmountain
Website : https://www.littleurbanmountain.hk/
littleurbanmountain 是一所年輕的設計工作室,在香港專注於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藝術創作。成立於2017年,開始時參與了一些與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建築相關的項目,現在工作室已為客人設計了從精品咖啡店到公共裝置藝術的作品。他們的設計理念是從各方專門領域聚集人才進行創作,從而令有趣、具實驗性及可持續性的設計,不論規模大小,都得以實現。
設計講座
伴我行:《動畫醫神》電影放映會
地面廣場,G/F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9:00 - 21:00
語言
英語對白,中文字幕 | 放映後分享以粵語主講
網上登記
活潑的歐文在三歲時突然不再說話,完全淹沒在自閉症中,除了迪士尼動畫,沒有其他東西能吸引他的注意力。直至一天,爸爸看到《阿拉丁》中那隻鸚鵡的手偶,利用它跟歐文說話,他竟然開口回答,家人終於找到與他溝通的渠道。
金像紀錄片導演羅渣勞斯威廉斯,根據得獎記者榮恩蘇斯金的著作,以動畫及紀錄片形式刻畫自閉症男孩透過迪士尼動畫與世界重新接軌的成長故事,引證電影改變生命的魔幻力量。
榮獲辛丹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紀錄片組)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導演 :羅渣勞斯威廉斯
演員:歐文蘇斯金、歌妮莉亞蘇斯金、華特蘇斯金、榮恩蘇斯金
片長:92分鐘
放映後設分享會。
講者
李靈津 (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 | 主席)
李靈津於美國考獲「藝術學士學位」,以及「藝術心理治療 碩士學位」。更擁有「註冊藝術治療師」「美國國家專業輔導師」和 「美國國家臨床心理輔導專業」的執照。在心理治療及輔導專業方面的資歷和臨床經驗,成績優異,均被國家級的專業組織認授和肯定。李靈津是現任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主席及香港大學榮譽講師。
設計講座
由實驗到實現 – 藝術都市
地面廣場,G/F
日期及時間
2.12 ( 週日 )16:00 - 17:00
語言
粵語
網上登記
如何把創新的理念和藝術,帶到現實的香港社會中?
游藝藝術平台致力成為藝術家和社會的連繁。是次分享,游藝將聯同藝術家分享把藝術帶進社區的經驗,與及藝術在香港的「生存之道」。
講者
鍾宇晴
80後鍾宇晴(Steph)為MobArt游藝創辦人,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及管理系。
起初,因著對藝術的興趣,Steph常會到訪各國名地的美術館和藝術博覽會;由於沒有任何藝術學歷及背景,Steph發覺當身處在展覽場地時,總會帶著「局外人」的身份,因而激發了她創辦MobArt游藝,目的是將藝術帶給人們,將藝術注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邊兼顧金融工作,一邊秉持對藝術的熱誠,在這十年間,Steph並沒有一刻卻步,積極要建立藝術和生活的橋樑,擴展能令創意產業綻放的空間和機會。
展望將來,MobArt游藝會繼續努力提升大眾對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使藝術成為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宣揚生活上與藝術連結。
講者
英文瀚
英文瀚修畢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後,積極以多重身份參與不同形式的藝術發展項目包括插畫、舞台設計、藝術教育並參與幕前工作等。
英氏熱衷視覺藝術,鑽研別具個人風格的字體設計,以鮮艷顏色及Pop art的藝術元素融入作品,其創作有一種令人會心微笑的感染力。曾分別獲香港藝術節及香港教育大學X保良局Art@School邀請為藝術家參與合作及獲邀第四十三屆香港藝術節為本地藝術家。
英氏與多個藝團及品牌合作教育、創作及舞台設計包括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海洋公園、香港藝術節,TVB,K11、Heineken、Artifier等。近期舞台設計作品有香港海洋公園威威劇場《威威列車奇遇》等。另為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獲邀參與樂坐其中計劃,與團隊為佐敦谷公園設計一系列的藝術休閒椅子。
個人創作則獲邀為國際金融中心為天台花園平台進行藝術創作,另曾赴臺灣為歌唱學校及於香為餐廳作壁畫創作等。英氏熱衷教育,曾於教育局X香港藝術節教育講座嘉賓演講,並於不同大中小學舉辦多場關於藝術教育的講座等。
近年獲多個媒體以藝術家身份作個人專訪及西洋書法專訪包括無線電視、有線電視文化藝術節目、香港電台及香港01、經濟日報、100毛、METROPOP、CUP MAGAZINE 、ADFOCATE等。
講者
宏禮豪
香港土生土長的Neil是本地的壁畫藝術家及插畫師,手藝自學而成,他於2017年起辭去時裝廚窗視藝設計工作,全心全意走上壁畫藝術創作之旅。奪目的視覺藝術,將客戶及觀眾帶入他充滿創意與色彩的思想世界。他深受日本潮流文化與藝術影響,作品以抽象的線條、圖案、字藝、色彩、拼貼等手法,創造出一幅又一幅觸動人心的作品。
講者
黃志豪
香港插畫家,於香港理工大學多媒體碩士優等成績畢業。
視寫生為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希望以畫筆記錄身邊的事物,帶出香港的文化特色。2015年成立插畫公司Noble Sketchbook,除了商業插畫與壁畫外,曾參與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的社區藝術項目"城市閘誌",把舊區店舖的故事呈現在鐵閘畫上。也有參與"大館"(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活化工程,把大館與香港警隊歷史以壁畫形式呈現出來。
策劃
游藝
Facebook : @mobartgallery
Instagram : @about_mobart
Website : http://www.mobart.net
「打造藝術橋樑,連結創意社群。」
游藝致力於拓展本地創意藝術環境,支持和培養有才華的新一代,並打造藝術橋樑,宣揚藝術與生活的連繫。
游藝始於2008年,起初希望透過「移動藝術展覽的畫廊」的概念,把藝術帶進公共空間,穿梭於都市之間,注入每個人的生活。他們希望提升大眾對藝術的興趣和欣賞能力,使藝術成為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促進本地的藝術發展,支持和培養一群年輕而有才華的藝術家。
秉持對藝術的熱誠和理念,他們進一步擴展吸納二百多個藝術家/團體。致力於提供一個龐大的創意網上平台,連繫創意藝術家與私人客戶及企業機構,把更多藝術品呈現給大眾。
近年推出了全新的品牌:DrawOnWall ( drawonwall.com ) 。致力把手繪壁畫引進到不同起居、商業和公共空間,希望藉此讓文藝氣息在香港慢慢植根,成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養分。他們與藝術家緊密合作,致力讓本地擁有創意天份的人才發揮所長。
五感市集
地面廣場,G/F
1.12 ( 週六 )
2.12 ( 週日 )
8.12 ( 週六 )
9.12 ( 週日 )
人類通過感知器官,接收來自環境的信息並將其傳遞給大腦進行分析再作出回應。 這些感官都是創造設計的主要元素。
由 deTour 及 HKHands 合辦, 《五感市集》的各個攤檔,由色彩亮麗的香皂和首飾、芬芳的香水和乾花、到刺激味蕾的茶品及果醬等,為遊人的感官帶來各種不同靈感。
策劃
HKHands
Facebook : @hkhandsss
Instagram : @hkhandsss
Website : http://www.hkhands.com
See and be discovered!
HKHands是一隊支持香港設計師和手工藝藝術家創作活動的本土團體。透過定期舉辦設計活動及展覽、參加國際性展覽,為香港和海外藝術家提供交流平台,擴闊視野。同時為公眾提供廣泛的文化體驗。